Home 理念 原鄉共好、循環經濟

原鄉共好、循環經濟

by shihualiang1122

轉載自

提著菜籃去旅行 / 青芽兒85期 2018-09-10

中興紅羽1982,孵育城鄉共好發動雞 文/張雅雲 圖/張雅雲、曾怡陵

原文連結

近來,歸農,為一些想腳踏實地過生活的朋友,指出了一個發亮的出口,知道那兒有光,往那方努力行去。自己雖不是直接從農者,但總認為只要對農業有熱忱,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和農業有關係的連結。只是沒想到,有一天會意外飛來一雞,而且計畫趕不上變化,人生多了賣土雞的非常任務。

一群就是雞情的組合

友人姚量議,曾是街頭農運的參與者,在凱道、立法院、行政院、農委會前無數的陳抗之後,後來選擇回鄉務農和父親學養雞。他原本擔心父親會反對,沒想到父親只跟他說:「你可以養,但你不能和我做相同的事。」

大規模種植的蔬菜要用藥,同理,大規模飼養的仿土雞,也得用藥。姚量議不走傳統仿土雞的飼養方式,改採低密度飼養、不用藥、延長到四個月的飼養期,自創土雞品牌「海口雞」。這樣的轉變,讓他有了固定的土雞粉絲購買群。

後來,因為相識堅守台灣土雞保種30多年的興大師生李淵百教授和陳志峰教授,身為雞農二代的姚量議真心期待,有一天讓台灣土雞保種運動擴散到一般農家。

興大─台灣土雞保種三十年,李淵百堅持做好一件事
台灣土雞保種三十年,李淵百堅持做好一件事
興大-2─保種最前線,動科系研究生的日常為土雞取精配種。
保種最前線,動科系研究生的日常為土雞取精配種

巧合下,又陸續遇見認真思考部落發展的動保和林管公務員,推動社區林業和友善環境的屏科大教授陳美惠,守護地方的瑞穗基督長老教會夥伴,各方朋友決定攜手串連,努力透過土雞產業為地方發展尋找共好可能。於是一群就是「雞情」的組合,決心以中興大學育種的「中興紅羽 1982」,孵育城鄉共好的發動雞。

中興紅羽雞種是1982年進到中興大學,第一代有系譜是1983年開始。此育種雞保有台灣早期土雞之特性,活力好、抗病力強,適應環境能力佳;雖然體型比市售的仿土雞小,但風味佳、肉質細緻。2016年在屏科大陳美惠老師的引介之下,屏東大武部落引入飼養後,慢慢建立林下循環經濟。有了大武部落的經驗鼓舞,2018年起有更多的部落和社區,加入飼養行列,也壯大台灣土雞中興的陣容。

大武-1─林下的大武森雞和紅藜田,實現了林下循環農業
林下的大武森雞和紅藜田,實現了林下循環農業

進到部落的土雞,各區均採低密度野放飼養、不剪喙、公母混養,所有的雞會跑、會飛、甚至會上樹,活動力就是強。也因為活動力太好,讓屠宰廠出現小小困擾。屠宰時偶爾會有幾隻越籠叛逃,屠宰廠工作人員就得追著雞跑。此外,興大育種的小雞除剛出生的基礎防疫疫苗,過程中不用任何抗生素,依部落和社區條件適性成長。全程高標準的生產模式,期待產出低環境承載成本的畜產品。

編一本「土雞食通信」吧!

對於紙本有著一股莫名的喜愛,加上喜歡聽人說故事、寫故事,所以能夠編輯農業相關雜誌對自己來說,無疑是最好的工作。

2016年台灣翻譯、出版了《食鮮限時批─東北食通信挑戰全紀錄》。該書清楚介紹高橋博之2013年創辦的《東北食通信》;一份附贈食材的情報誌,如何捲動生產者/消費者兩端,不僅是一本「看得到」的刊物,更可來一段「吃得到」的故事。情報誌和食材的結合,基本上是希望把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心連在一起吃東西,最後消費者因理解而感謝。這股「心」的調味,絕對是飯店主廚無法調出的。食通信的理念,也深深打動自己。

所以,2017年8月,姚量議說:「我們來做一本台灣版的土雞食通信吧!」 當時自己想,土雞對自己來說實在是太陌生,過往採訪書寫以「無腳的蔬菜水果居多」,但如果有機會透過採訪、編刊學習「有腳動物」土雞,應該可以試試看。

隨同陳志峰老師、姚量議走訪部落,一腳踩進去土雞圈之後,才驚覺要編出一冊台灣版的土雞食通信,竟然得先從找人養雞開始。首要是半哄半脅迫興大動科陳志峰老師研究團隊,要出很多雛雞、排定雛雞的生產計畫。接著是走訪屠宰廠、訪視部落飼養現場、拍攝土雞料理、討論部落相關農產和生態旅遊的配搭、冷鏈物流配送、線上土雞預購……這些細節都搞清楚了,最後才是編刊。

土雞傳奇封面final.ol-01
結合食通信概念的「土雞傳奇」/主圖攝影 王竹君
大武森雞和土雞情報誌一併配送到消費者手上。
大武森雞和土雞情報誌一併配送到消費者手上

雖然計畫後來因為一些因素,部份中斷,但這群雞情的朋友還是共同完成「土雞情報誌+大武森雞」的出貨任務;而各部落的土雞,也在下半年度依續登場。歷時半年的「城鄉共好發動雞」計畫,猶如是一場踩進果樹林下的土雞奇遇記。雖然接下來的發展,尚不明朗,沒有特定組織協力銷售事宜。到底部落會不會繼續養下去,仍是未定數。但城鄉共好發動雞,確實啟動。

大武森雞,打造林下循環經濟

大武森雞為林下循環農業立下基礎,不僅提供族人所需的蛋白質和肉品,也為部落找出一條回家和可留在家鄉的路。

除草餵雞是顏明德每日的清晨工作(曾怡陵攝)
紅藜田
大武森鮮菇
大武森鮮菇

「風災以後,這片土地、這個部落像是我們的命,所以是拼了命,要走出一條路來。」在莫拉克風災後,帶領部落族人重建的前村長彭玉花,心中一直想著如何讓族人在自己的土地安心生活。從復耕小米開始,目前部落已有二十多種的小米;又考量部落要有自主防災的能力,只要在汛期有可穩定補充的蛋白質來源,基本上族人就可留在部落,不必過著大雨一來就得趕著下山的飄泊遷徒。

多年協助大武部落重建的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老師(興大畜牧系校友),想起在興大做土雞保種、育種的學長陳志峰,部落養雞的想法於是浮現。一開始,小雞如何送到部落就是大挑戰。有陳志峰老師的學生,直接送小雞到部落;有陳美惠老師和助理到火車站接小雞,再送到部落;也曾有興大雛雞量不足,部落直接購買一般的黑羽土雞來飼養,結果400隻死了一半。這經驗也讓大家意識到,古早的土雞品種適應環境能力較佳、抗病力較好。這也讓部落更有信心飼養興大育成的紅羽土雞品種。

負責飼養的顏明德,過往從事多年的造林工作和機械維修工作。從2016年開始飼養土雞之後,顏大哥慢慢也累積出一套飼養哲學。顏明德採放養方式,林下的雞舍有寬闊的活動場,其中種有構樹、桑椹、欖仁等樹。大武森雞超級有活力,不少時刻多是飛棲在構樹上;桑椹成熟時,還會飛跳起來挑成熟的果實吃。雞場裡養了一隻鵝,顏明德說:「鵝警覺性高,有什麼風吹草動,像是老鷹來了,就會發出提醒的叫聲。可說是雞的『終極保鏢』。」

除了餵食飼料,顏明德每天早上砍雜草,作為雞的早餐。早上只要顏明德在雞舍圍網外走繞觀察時,土雞群就會跟著他的行進方向衝來衝去。這些土雞和顏明德,彷彿也有感情。對於土雞的棲息空間,顏明德也是細心打理。為維持雞舍內的溼度和氣味,地面會舖一層木屑,用來吸附排泄物。定期清出的木屑再和落葉、廚餘等製作堆肥。完熟的堆肥,再回到田間作為小米、紅藜、山當歸的天然養份。

過往小米、紅藜採收後的植株是直接火燒。這幾年在屏科大老師協助研發下,這些植物梗也再製成養菇的太空包。所以目前部落種植了黃金菇、雪白菇、木耳等,用完的太空包也可再回到田間。農畜並行的方式,作物栽種搭配低密度的土雞飼養,基本來說就是不浪費資源的林下循環經濟。

大武森雞目前的運作,一部份滿足部落蛋白質自給(有雞肉和蛋)的需求,有多餘的才供外部銷費者訂購。但因為是少量飼養,屠宰分切包裝過程,就仍有些問題待克服。例如:一批三百隻、屠宰量太少,電宰廠只願意幫忙屠宰,分切就得由部落自己來。所以每次屠宰後的分切,彭玉花就得載幾位族人一起到電宰廠剁雞;而且目前僅能大分切。不過因為是人工分切,故大武森雞是有附內臟(心、肝、胗)。有些消費者對於可以吃到內臟會非常感動,因為有舊時家中殺雞、吃雞的感覺。但也因為是人工分切,有時不免會忙中有錯;消費者拿到的分切雞,其中出現了二隻大小不一的右腿。但經解釋部落目前的作業方式,消費者均是包容接受,而部落也對消費者的善意覺得感動。

奧萬大楓紅雞,實現原鄉共好

奧萬大的楓紅雞到底是怎麼出現的,其實是和一位愛山、愛環境的熱血公務員有關。2015年8月,林國彰來到南投林區管理處。因為工作業務需求,他常進出原鄉部落,接觸了部落文化,也和率真的原住民成為好朋友。但他也逐漸發覺部落的山林野地,常因族人為生存而引進平地慣行農業栽種方式;直接砍伐林地、果園,來種植生薑、高麗菜、敏豆、牛番茄等溫帶蔬菜。讓森林不斷地往山頭後退,非常不利水土保持與國土保安。首次上山時,他就指著不遠的山頭說:「山頭一座一座禿了,內心是很難過的。」

IMG_8056
林國彰說:「山頭一座一座禿了,內心是很難過的。」
奧萬大-6─熱血公務員林國彰(右2)組織部落農民啟動原鄉土雞計畫
熱血公務員林國彰(右2)組織部落農民啟動原鄉土雞計畫

台灣的夏季蔬菜,很大比例是來自山區原住民保留地所生產。原民部落對於夏季蔬菜的穩定供給是有貢獻。然而對消費者食用需求所造成的國土保安議題,林國彰沉重說:「其實大家都是破壞山林的共犯結構。」於是他開始思考,是否有可符合當地環境、資源特色、勞動結構,讓原住民可操作的產業模式,一方面增加農家收入,另方面減緩林地快速消失的現象。對林國彰來說,這也算是一種贖罪。

想起興大陳志峰老師實驗室有30年的土雞保種計畫,又聽聞興大土雞去屏東大武部落飼養也有不錯成果。林國彰馬上行動,拜訪陳志峰教授、參加城鄉共好發動雞的說明會、遊說地方農民,啟動了奧萬大原鄉土雞計畫。為了這計畫,林國彰是自掏腰包,加上找好朋友出資(籌雛雞費、飼料費等相關執行費用),因為這些人也是慫恿、陷害他的。不過部落現場的飼養行政工作,包括:到興大載上千隻的小雞回部落、陪部落搭建雞舍、至飼料廠買飼料、募集二手脫毛機、找外部資源幫忙產品設計和紀錄等,林國彰一一參與。

陳志峰教授親自到奧萬大松林部落送小雞
熱血公務員林國彰組織部落農民啟動原鄉土雞計畫

林國彰的熱情,感動著部落農民;飼養農戶的養雞過程,也常讓林國彰常有意外驚喜。農民為迎接一日齡的雛雞嬌客,特別設計了雞舍,雞舍還分吃飼料的餐廳和睡覺的臥房;小雞滿月時,還特別加菜高麗菜。還有些趣味插曲,像是農民說:「小雞太可愛了,看著看著都捨不得回家睡覺。」小雞睡覺前,農民竟然是放國旗歌讓小雞聽。林國彰說:「農民真的很努力養出自己部落風格的土雞。」

從六月初、一日齡小雛雞進駐奧萬大的松林和曲冰部落之後,四個月林下飼養的土雞,羽色光亮、隻隻肥碩。部落農民忍不住和林國彰打趣說:「每天看著我的食物跑來跑去,真的很難受的呢!」經過4個月的等待、折磨,10月初奧萬大楓紅雞終於端上桌了。為表示對這次試吃大典的尊重,部落朋友特別沐浴、盛裝赴宴。林國彰說:「我們認識三年,沒看過曾穿鞋子的何二哥,還特地穿上鞋子;額頭畫上三條代表布農族的眉線(真是愛開玩笑,根本是皺紋啦!),慎重以待他辛苦養大的楓紅雞。」讓部落農民和族人先喜歡這隻土雞,這也是滿重要的。

奧萬大-3─部落型男養好雞

手機裡收到林國彰傳來的「奧萬大楓紅雞」產品標籤,林國彰問:「我們的標籤設計,有水嗎?再這樣玩下去,可以組公司了!」一位熱血公務員,陪伴著部落養出一批有特色的土雞,兼具生態、生產與生計的「林下循環農業經濟」生產模式。這樣的實驗進行,也需要消費端的支持購買。如果可以為農業做一件事,相信「吃」、「用心吃」是大家都可以的。

做有人情、有風味的台灣土雞CSA

農業是是活的、有生命,有一天元素俱全,它就自然連結出新的芽。城鄉共好發動雞,實驗著學術保種的土雞是否可在部落飼養、擴大民間保種的能量;挑戰著農民可否以低密度放養、不用藥的方式,朝向小規模批次飼養的友善畜牧業、合法電宰、冷鏈運銷;同時也考驗著消費者是否願意以合理的價格,支持部落農民安心飼養生產。

一隻雞帶著地方風土的信息,一座農場肩負傳承地方飲食和家庭農業,一方消費者則是支持風土好食的後盾。有安心飼養的農,方有安心上桌的食。城鄉共好發動雞計畫,其實是孵一個產業願景,做有風味、有人情味的台灣土雞CSA。

You may also like